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齒櫛蛇尾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齒櫛蛇尾 Ophiocoma dentata俗名海蜈蚣、齒櫛陽燧足,屬於櫛蛇尾科,是臺灣本島礁岩區水深1~10公尺以內的淺水海域最常見的陽燧足之一。中央體盤的直徑可達約2cm,體盤背面具有許多顆粒狀突起。腕足長度約為體盤直徑的4-5倍,每節的腕針數約3~5枚。本種的體色變異極大,有的體盤為暗色底,表面有黑色細點散布,有的個體體盤呈網狀花紋,卵為紅色。牠們的腕足上黑色及淺黃色相間的色塊,十分顯眼易認。本種通常棲息在礁石區低潮線附近的石塊下,活動力及移動極強,以其腕足勾取四周的有機顆粒為食,生殖季節約在5~8月。 分布於西印度洋各島嶼、東非及馬達加斯加島、澳洲北部、大陸沿岸及南太平洋各島。廣泛分佈於台灣各地沿海。
知識 1:
覆瓦狀(Roof tiles like)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齒櫛蛇尾
中文門名: 棘皮動物門
中文屬名: 櫛蛇尾屬
紀錄類別: 無脊椎動物棘皮知識單元
中文科名: 櫛蛇尾科
棲所環境: 礁石區
拉丁種小名: dentata
中文綱名: 蛇尾綱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科名: Ophiocomidae
拉丁門名: Echinodermata
學域-大分類: 動物-棘皮動物類
拉丁屬名: Ophiocoma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世界地理分布: 東非
台灣分布地點: 全島沿岸
中文目名: 真蛇尾目
拉丁目名: Ophiurida
拉丁綱名: Ophiuroide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齒櫛蛇尾
英文名: Ophiocoma dentata
描述:
俗稱齒櫛陽燧足、蛇星,閩南語俗稱海蜈蚣、海時鐘,英名Toothed brittle star。體盤直徑約2公分,反口面(背部)具有許多微細的顆粒突起,大都呈黑褐色且具有網狀斑紋或小黑點,少數個體呈灰綠色或棕色,口面(下方)呈淡黃棕色。腕足5隻,長約7公分,約為體盤直徑的4至5倍,常呈淡黃棕色具有深色的橫斑,每節具有3至5枚腕針,上層與下層的腕針大小相似。
分布:
本種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海域,包括馬斯克林盆地、東非、馬達加斯加、莫三鼻克、紅海、西印度洋、馬爾地夫、斯里蘭卡、印尼、菲律賓、中國南部、臺灣、日本、澳大利亞北部、南太平洋、夏威夷等地,臺灣各地岩礁海岸經常可見。
作者: 陳育賢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