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僉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qiān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僉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qiān |
解釋:
[副] 皆、全部。《書經.堯典》「僉曰:『於!鯀哉。』」句下唐.孔穎達.正義:「僉,皆也。」《三國志.卷四一.蜀書.張裔傳》:「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 [代] 眾人、大家的代稱。《楚辭.屈原.天問》:「僉曰:『何憂?』」漢.王逸.注:「僉,眾也。」 [名] 姓。如明代有僉陽。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僉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皆、全部。《說文解字.亼部》:「僉,皆也。」《書經.大禹謨》:「朕志先定,詢謀僉同。」《三國志.卷四一.蜀書.霍王向張楊費傳.張裔》:「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 2. 眾人、大家之代稱。《楚辭.屈原.天問》:「僉曰:『何憂?』」《南齊書.卷四七.列傳.王融》:「臣側聞僉議,疑給虜書,如臣愚情,切有未喻。」 3. 姓。如明代有僉陽。 |
|
注音: | ㄑㄧㄢ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僉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