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七鬥士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even Champions
作者: 高麗娟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角色名。稱「七鬥士」或「七賢士」,此人物充斥在中世紀歐洲的各式民俗故事中,如《羅蘭之歌》(The Chanson de Roland)、或其他啞劇中的傳統英雄故事。這些故事主要的歷史根據是來自「龍塞斯瓦列斯」(Roncesvalles)之役,此戰役發生於西元778年8月15日,是巴斯克人(Basque)在庇里牛斯山對查理曼殿後部隊的沙戮。查理曼在西班牙討伐穆斯林人期間,洗劫庇里牛斯山以南若干城鎮,把潘普洛納夷為平地,爾後翻山越領返回亞奎丹。然而在山裡,巴斯克人設下埋伏,把法蘭克人後衛部隊全部殲滅。在《羅蘭之歌》裡,襲擊者為摩爾人,後衛部隊則由查理曼侄子羅蘭指揮。根據英雄故事而有「七鬥士」的產生,有人為此「七」之數字深感興趣,或與東方「七聖歷史」有關。「七鬥士」亦被認定是惡勢力「冬」與光明之子「夏」抗爭時善之代表。因此冬至時亦被宗教領袖套用以為教義宣導。然而,民間此概念則顯示於戲劇、民歌、舞蹈啞劇的內容中,且由吟遊詩人(Minsrels)及流浪樂人(gleemen)之文采與活潑表演加以潤飾,並因此帶動法國南部吟遊詩人(Troubodours)及北部敘事詩人(Trouveres)的蓬勃發展,也因此教會中的神蹟劇逐漸沒落。與宗教對立的騎士精神與宮廷戀愛故事隨之而起;另一支表現的芭蕾(Ballet d´action)精緻表演系統於焉萌芽。
參照: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七鬥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