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吁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ㄊㄢˋㄒㄧˊㄖㄨˊ:「ㄔㄤˊㄒㄩㄉㄨㄢˇㄊㄢˋ」。
  2. ㄒㄧㄥˊㄖㄨㄥˊㄏㄨㄒㄧㄐㄧˊㄘㄨˋ˙ㄉㄜㄧㄤˋ˙ㄗㄖㄨˊ:「ㄑㄧˋㄔㄨㄢˇㄒㄩㄒㄩ」。
  3. ㄊㄢˋㄘˊㄉㄨㄛㄩㄥˋㄩˊㄨㄣˊㄧㄢˊㄨㄣˊㄅㄧㄠˇㄕˋㄐㄧㄥㄧㄚˋ˙ㄉㄜㄩˇㄑㄧˋㄖㄨˊ:「ㄒㄩㄕˋㄏㄜˊㄧㄢˊㄧㄝ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吁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嘆息。
    【例】長吁短嘆
  2. 嘆詞。表示驚訝、疑怪的語氣。
    【例】吁!子來前!(唐.韓愈〈進學解〉)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歎]
表示驚嘆、疑怪的意思。《玉篇.口部》:「吁,疑怪之辭,驚語也。」《文選.張衡.東京賦》:「吁!漢帝之德,侯其褘而。」唐.韓愈〈進學解〉:「吁!子來前!夫大木為杗,細木為桷。」
[動]
嘆息。如:「長吁短嘆」。唐.李白〈古風〉詩五九首之五六:「獻君君按劍,懷寶空長吁。」宋.劉宰〈野犬行〉:「過者且勿嘆,聞者且莫吁。」
[形]
憂愁。《詩經.周南.卷耳》:「我僕痡矣,云何吁矣。」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