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嗤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ㄐㄧㄒㄧㄠˋㄖㄨˊ:「ㄧˇㄅㄧˊ」。
  2. ㄓㄨㄤˋㄕㄥㄘˊㄒㄧㄥˊㄖㄨㄥˊㄒㄧㄠˋ˙ㄉㄜㄕㄥㄧㄣㄖㄨˊ:「ㄆㄨ」、「ㄊㄚ˙ㄉㄜㄧˋㄕㄥㄒㄧㄠˋ˙ㄌㄜㄔㄨㄌㄞ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嗤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ī
解釋:
  1. 譏笑。
    【例】嗤之以鼻
  2. 狀聲詞。形容笑的聲音。
    【例】噗嗤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嗤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ī
解釋:
[動]
譏笑。如:「嗤之以鼻」。《文選.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愚者愛惜費,但為後世嗤。」
[擬]
1.形容笑的聲音。如:「嗤嗤的笑」。
2.形容撕紙的聲音。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折》:「他可敢嗤嗤的扯做了紙條兒。」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嗤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hi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嗤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譏笑。《隋書.卷六九.列傳.王劭》:「或文詞鄙野,或不軌不物,駭人視聽,大為有識所嗤鄙。」《文選.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愚者愛惜費,但為後世嗤。」

2. 當擬聲詞:

⑴ 笑聲。如:「嗤嗤的笑」、「嗤之以鼻」。《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忽然聽見新郎嗤的一聲笑將起來。《文明小史》第五二回:「黃參贊鼻孔裡嗤的冷笑了一聲,似乎有嫌他鄙吝的意思。」

⑵ 撕裂物品聲。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折》:「他可敢嗤嗤的扯做了紙條兒。」明.劉兌《金童玉女嬌紅記》:「廝琅琅頓開金串鎖,扢嗤嗤扯破了錦迴文。」

注音: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嗤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