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無感時間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dead time
日期: 1984年
出處: 保健物理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計數管於一度作用之後,喪失偵檢能力的時間。
  設兩粒子急速連續進入一蓋革計測器,第一個粒子產生的離子突崩,頓時癱瘓了計數器。正離子數量大且移動緩慢。這些離子在陽極周圍形成一層屏幕,因而大大減低了陽極附近的電場強度,並使得另一游離子無法觸發突崩。當正離子屏幕向陰極游移,電場強度始逐漸增加,直至另一次突崩足以觸發為止。達此電場強度所需時間稱為無感時間。然而,在無感時間之後,當另一突崩足以觸發時,若電場強度無法產生蓋革脈衝,則此突崩輸出的脈衝仍然甚小,而無法偵測到。當輸出脈衝大到足以通過鑑別器而計數時,則稱此計數器已復原。其全部時間稱為分解時間。
  換言之,分解時間是在第二粒子被偵測到前必須經過的最短時間。蓋革計數器的典型分解時間約為100~200微秒。由於突崩的發生僅侷限於陽極一小段內、比例計數器較蓋革計數器要快得多。其分解時間,通常較蓋革計數器為短得多,典型者約為微秒的數級。分解時間可由示波器或用二輻射源法量得。
  如下圖所示: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無感時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