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蕆 - 教育百科
ˇ
  • 部首 ㄘㄠˇ
  • 部首外筆畫 12
  • 總筆畫 16
  • 漢語拼音 chǎ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ǎn
解釋:
[動]
解決、完成。《左傳.文公十七年》:「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蕆陳事。」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三一五首之八十七:「故人橫海拜將軍,側立南天未蕆勛。」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備也,戒也。大徐本《說文解字.艸部.新附》:「蕆,《左氏傳》:『以蕆陳事。』杜預注云:『蕆,敕也。』」漢.揚雄《方言》卷一三:「蕆、敕,戒備也。」《玉篇.艸部》:「蕆,備也,敕也。」《左傳.文公十七年》:「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蕆陳事。」晉.杜預.注:「蕆,勑也,勑成前好。」

2. 解決、完成。《新唐書.卷一九三.忠義列傳下.蔡廷玉》:「廷玉遂蕆朝事。」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三一五首之八七:「故人橫海拜將軍,側立南天未蕆勛。」清.謝墉〈重刊荀子序〉:「參互考證,往復一終,遂得蕆事。」

注音: ㄔㄢ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蕆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