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芨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ㄘㄠˇ
  • 部首外筆畫 4
  • 總筆畫 8
  • 漢語拼音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植物名:(1)忍冬科接骨木屬,亞灌木。葉對生,奇數羽狀複葉,小葉五至七十枚,狹卵形,有鋸齒。夏日開花,大形頂生繖房花序,兩性花花冠輻形,白色,先端五裂,中性花為杯狀的黃色腺體,漿果為紅色而圓。多生於原野間。莖、葉及根為驅風藥,治手足偏風、腰痛等。俗稱為「接骨草」,也稱為「蒴藋」、「冇骨消」。(2)蘭科白芨屬,「白芨」之古稱。參見「白芨」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植物名:

1. 忍冬科接骨木屬,灌木狀草本。葉對生,有鋸齒。夏日開小花,花開有杯狀之黃色腺體,漿果為紅色而圓。多生於原野間。莖、葉及根為驅風藥,治手足偏風、腰痛等。俗稱為「接骨草」。

2. 「白芨」:蘭科白及屬,多年生草本。葉自根生,廣披針形,有平行脈。花被不整齊,呈白色或紅紫色,花後結蒴果。一般供觀賞,鱗莖供藥用或糊料。或作「白及」。

注音: ㄐㄧ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芨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