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慁 - 教育百科
ˋ
  • 部首 ㄒㄧㄣ
  • 部首外筆畫 10
  • 總筆畫 14
  • 漢語拼音 hù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ùn
解釋:
[動]
1.憂慮。《左傳.昭公六年》:「舍不為暴,主不慁賓。」
2.擾亂。《史記.卷七九.范雎蔡澤傳》:「先生乃幸辱至於此,是天以寡人慁先生,而存先王之宗廟也。」
3.汙辱。《禮記.儒行》:「不慁君王,不累長上。」
[形]
雜亂。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議對》:「仲舒之對,祖述春秋,本陰陽之化,究列代之變,煩而不慁者,事理明也。」唐.劉禹錫〈管城新譯記〉:「蘧廬有甲乙,床帳有冬夏,庭容牙節,廡臥囊橐,示禮而不慁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