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氓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ㄕˋ
  • 部首外筆畫 4
  • 總筆畫 8
  • 漢語拼音 [一]máng[二]méng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áng
解釋:
  1. →流氓
注音:
漢語拼音: méng
解釋:
  1. 古代稱庶民為「氓」。
    【例】〈氓〉是《詩經》裡著名的詩篇之一。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áng
解釋:
[名]
1.古代稱庶民為「氓」。《詩經.衛風.氓》:「氓之蚩蚩,抱布貿絲。」漢.鄭玄.箋:「氓,民也。」《孟子.滕文公上》:「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為氓。」
2.《詩經.衛風》的篇名。共六章。根據〈詩序〉:「〈氓〉,刺時也。」或亦指棄婦自傷之詩。首章二句為:「氓之蚩蚩,抱布貿絲。」
3.參見「流氓」條。
注音:
漢語拼音: méng
解釋:
(一)之又音。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ㄇㄥˊ

1. 古代稱庶民為「氓」。《說文解字.亡部》:「氓,民也。」《詩經.衛風.氓》:「氓之蚩蚩,抱布貿絲。」漢.鄭玄.箋:「氓,民也。」《孟子.滕文公上》:「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為氓。」《宋史.卷四○○.列傳.汪大猷》:「貸錢射利,隱寄田產,害及編氓。」

2. 《詩經.衛風》之篇名。共六章。〈詩大序〉:「氓,刺時也。」或亦指棄婦自傷之詩。

㈡ㄇㄤˊ

「流氓」:破壞社會秩序或組織幫派之不法分子。《文明小史》第一一回:「說是大人生祠上的一塊匾,同著長生祿位,被一班流氓打了個粉碎。」《續孽海花》第四○回:「各人召集了許多馬伕流氓械鬥,打了一個不開交。」

注音: ㈠ㄇㄥˊ ㈡ㄇㄤ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氓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