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揜 - 教育百科
ˇ
ˇ
部 + 9 畫 = 12 yǎ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ǎn
解釋:
[動]
1.捕取。《文選.曹植.七啟》:「曳文狐,揜狡兔,捎鷫鷞,拂振鷺。」
2.遮蔽。通「掩」。《禮記.聘義》:「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唐.魏徵〈理獄聽諫疏〉:「此猶捕雀揜目,盜鐘而揜耳者,祇以取誚,將何益乎?」
3.奪。《淮南子.氾論》:「怯者夜見立表,以為鬼也;見寢石,以為虎也;懼揜其氣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揜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揜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iap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藏、遮掩。
    例如:你定定偷揜錢予伊,莫當做我毋知。Lí tiānn-tiānn thau iap tsînn hōo--i, mài tòng-tsò guá m̄ tsai. (你常常偷塞錢給他,別以為我不知道。)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揜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