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第四世界 - 教育百科
ˋ
ˋ
ˋ
ˋ
dì sì shì jiè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dì sì shì jiè
解釋:
1.符合聯合國評斷的「最低度開發之國家」。為英語Fourth World的意譯。評斷的標準為:一、國民平均所得未達三百美元;二、製造業占國家生長毛額百分之十以下;三、十五歲以上之國民,識字率未達百分之二十。如亞洲的孟加拉,非洲的衣索比亞、索馬利亞等,都是第四世界的成員。
2.指世界所有原有疆土與財富,已被部分或全部剝奪了的原住民。為英語The Fourth World的意譯。包括北美洲與南美洲的印第安人、愛斯基摩人、北歐土著、澳洲土著,及其他洲的原住民等。由國際原住民事務工作團所定義。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第四世界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he Fourth World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受到環境污染影響的人民及地區所建構的世界稱之。傳統中的第一、第二及第三世界皆由經濟層面來界定,例如第三世界為「開發中國家」,但隨著各種開發而來的環境問題卻已超越國界而使污染「全球化」,因此受到環境破壞的人民及地區也遍及全球。世界守望研究所的Lester Brown每年主編一本「世界環境白皮書」,在1994年將此種現象稱之為「第四世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第四世界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