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籟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ㄅㄣˇㄓˇㄎㄨㄥˇㄉㄨㄥˋㄙㄨㄛˇㄈㄚㄔㄨㄌㄞˊ˙ㄉㄜㄕㄥㄧㄣㄏㄡˋㄈㄢˋㄓˇㄙㄨㄛˇㄧㄡˇ˙ㄉㄜㄕㄥㄧㄣㄖㄨˊ:「ㄊㄧㄢㄌㄞˋ」、「ㄖㄣˊㄌㄞˋ」、「ㄨㄢˋㄌㄞˋㄐㄩˋㄐㄧ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籟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ài
解釋:
  1. 本指從孔竅中所發出的聲音,後泛指聲音。
    【例】天籟、萬籟俱寂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ài
解釋:
[名]
1.樂器名,吹管樂器:(1)古代的一種管樂器。三孔。《說文解字.竹部》:「籟,三孔龠也。大者謂之笙,其中謂之籟,小者謂之箹。」(2)簫。《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列傳》:「吹鳴籟。」裴駰集解引《漢書音義》:「籟,簫也。」
2.本指從孔竅中所發出的聲音,後泛指一切的聲音。如:「天籟」、「人籟」、「萬籟俱寂」。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原道》:「至於林籟結響,調如竽瑟。」晉.王羲之〈蘭亭〉詩二首之一:「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