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542.8383 ms
共 175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潛能性與實現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前言2 舉例3 結論4 關鍵字5 參考書目 前言潛能行到實現性的過程,亞理士多德不滿意柏拉圖之二分法,將形上的形式或觀念與形下的幻影或感官實物做截然二分,二者壁壘分明,亞里士多德卻認為二者只是一種連續性的過程,並非敵對。現實與理想很難劃清界限,卻經常二者重疊或融合為一,只有數量上或程度上的差異,卻無性質上的分別,亞里士多德仍然更換了柏拉圖的哲學用語,另以潛能性與實現性...
|
與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加比賽。如:「此次區運與賽的選手,個個摩拳擦掌,準備大展身手。」
|
個人化與客製化(技術方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個人化(personalization)指的是針對使用者的個別需求,資訊系統能夠提供「因人而異」的特定內容、服務或使用環境;而使用者的需求,一般可由使用者明確地告知系統,或是系統經由記錄、分析其使用行為來獲得。舉例來說,亞馬遜網路書店(Amazon.com)會依據某位客戶的購買紀錄,推薦該客戶其他可能感興趣的商品。客製化(customization)則是提供使用者可程式化的資訊環境,使用者能夠自行調整系統的設定,以建立「量身訂做」的使用介面、環境或資料內容及呈現的方式。例如:iGoogle(www.google.com/ig)、My Yahoo!(my.yahoo.com)和My MSN(...
Adomavicius, G., & Tuzhilin, A. (2005). Toward the next generation of recommender systems: a survey of the state-of-the-art and possible extensions. 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 17(6), 734-749. Bowen, J. P., & Filippini-Fantoni, S. (2004). Personalization and th... |
與民偕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和人民一同享樂。《孟子.梁惠王上》:「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封神演義》第二回:「故堯、舜與民偕樂,以仁德化天下。」也作「與民同樂」。
|
與時浮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隨著世俗的眼光或潮流而行。形容沒有己見,隨波逐流。《晉書.卷四三.王戎傳》:「但與時浮沉,戶調門選而已。」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陶冶世俗,與時浮沉,吾不如子。」也作「與世浮沉」、「與世沉浮」。
|
目錄與編目:歷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我國目錄的歷史源遠流長,漢代成帝時劉向校讎群書,為每一書撰寫敘錄,時又集結別為一錄稱為《別錄》,其子劉歆接續完成《七略》,為我國最早之目錄。《七略》將圖書分為六大略及38個小類,最前面還有一篇輯略,是六略的總最,說明各類學術流變的文字。東漢明帝時班固撰《漢書》即採擇劉歆的《七略》刪定為《藝文志》,又將輯略的文字繫於各類書目之後作為小序,每略之後並有總序一篇,卷前又撰大序一篇敘述緣起,此種大序、小序、總序具備之體制,奠定了後代史書藝文志的基石。 西晉武帝時荀勗編撰《中經新簿》始改變《七略》之分類另創四部法,將圖書分為甲乙丙丁四部。甲部記經、乙部記子、丙部記史、丁部記集,另附佛典。直至晉元帝...
|
胞與為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具有天地萬物與我同等齊一的胸懷。如:「仁者具有胞與為懷的心胸氣度。」
|
休閒與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休閒(leisure)源自於拉丁文Licere,而Licere又來自於Schola;Schola即是英文的School,其原意並不表示無所事事,而是指閒暇的使用,特別是教學。歸結來說,休閒指擺脫生產勞動後的自由時間或自由活動而言,若再加上英文recreation的意義,則休閒更有再造、再創造、休養或消遣的意義在內。「休閒與教育」一詞,即指人類休閒活動與教育活動間的關係而言。
從休閒的字源即可看出學校與休閒的關係,正式教育或學校教育正是生產過剩後人們有閒暇下的產物。在早期或原始民族中,人們的經濟型態是恰好收支相抵、生計適足以維持時,文化的進展與正式教育的發展,殆為不可能,因為人... |
與世沉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隨世俗的眼光或潮流而行。形容沒有己見,隨波逐流。《史記.卷一二四.游俠傳.序》:「豈若卑論儕俗,與世沉浮而取榮名哉!」唐.韓愈〈答劉正夫書〉:「若皆與世沉浮,不自樹立,雖不為當時所怪,亦必無後世之傳也。」也作「與時浮沉」、「與世浮沉」。
|
信念與知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信念」一詞通常包括幾個意義:(1)指同意或接受在某些命題(propositions)、陳述(statements)或事實(facts)之中的「真理」(truth),或是指默認某物之存在;(2)在宗教方面,信念或信仰指接受某個命題為真,但此命題未必完全能為理性(reason)證明;(3)信念指相信的對象與事物。
有些學者主張信念係生自一種對某個觀念、情感或想法之立即的、未加思索的接受;另一些學者則認為信念超越了未經批判反省的經驗態度之上,係經過深思熟慮的論證而成。由此形成兩種關於信念的理論,前一類主張信念是一種意識(consciousness)所具有之立即的特性,是「第一意向...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