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消散耐久性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lake durability
作者: 洪如江
日期: 2002年12月
出處: 力學名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岩石材料經過消散耐久性試驗之後的乾重與試驗前乾重之比值,稱為該岩石材料之消散耐久性。岩石材料消散耐久性之大小,顯示出岩石材料抵抗乾濕循環、輕度攪拌與摩擦之能力。試驗方法與儀器皆為富藍克林與張德洛(Franklin & Chandra, 1972)所創。
  消散耐久儀,以一馬達轉速20 rpm轉動二圓鼓,而該二圓鼓之外表為銅網,網目為2 mm x 2 mm,圓鼓皆有一半浸在水中。試驗時,先選岩石材料試體10塊,每塊重40至60 gm,烘乾後稱其重量,置圓鼓中,其時試體已停留在圓鼓銅網上並受垃浸水作用;然後開動馬達使圓鼓轉動10分,試體在此轉動過程中,歷經甚多次之「浸水、被銅網帶離水域而進入空氣中、落回水中、互相碰撞與摩擦」等循環,在此循環中,耐久性不佳之岩石材料會消散成泥漿;然後取出尚停留在鼓中之試體,烘乾之,再稱其重,試驗完成。
  消散耐久性之比較,通常以經過第二循環試驗之值為準,但每一循環試驗之值皆必須報告。若消散耐久性小於10%,則讓岩石必然甚為軟弱,而必辦理塑性指數試驗。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消散耐久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