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亞里斯多德主義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ristotlelianism
作者: 徐宗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十二世紀及十三世紀,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的哲學思想,經由阿拉伯學者的轉介而傳入歐洲;阿奎納(Thomas Aquinas, 1225~1274)成為亞氏哲學重建與引入基督教哲學體系的偉大傳播人。亞氏學術思想成為中古後期學者研究的重要領域,尤其是亞里斯多德的邏輯成為中古學者思考的主要模式,因此在過度崇拜亞里斯多德的思想下,形成一切學術思想唯亞里斯多德的思想為準的流弊。此種認識、態度與價值傾向,遂被稱之為亞里斯多德主義。
  亞氏對於希臘人的生活經驗,極為讚賞。他注重理性,偏好中庸之道,強調一切事物要和諧;他相信實體的客觀性,承認客觀實在秩序的存在。亞氏以為人是具有理性的潛能,其他動物是不具備;人的高貴性即在於有能力充分地展現人的理性潛能,此即人的德性所在。人的認知,有具體的感性與非具體的抽象性。人在宇宙之中,所尋求的是幸福;而宇宙中的一切事物,皆由普遍存在的自然律引導其止於至善。
  在倫理生活上,亞氏區分了三個層次的生活:其一為追求喜悅的生活;其二為追求社會服務的生活;其三為追求沉思的生活。
  此外,亞里斯多德又著重殊相的研究,這使他認識到個別事物存在的真實性。由於沒有像他老師柏拉圖(Plato)之偏重共相的探討,而停頓在觀念的探究上,因而這就是學者稱亞氏哲學偏向唯實論(Realism)的原因所在。從具體事物的研究與思考開始,是亞氏哲學思考的特徵,也是他注重自然科學研究的興趣所在。由於唯實思想的逐漸崛起,進而促進了自然科學在十六世紀的長足發展,這是亞氏學術的正面貢獻。至於十二、十三世紀亞氏學術思想被奉為圭臬,一切以亞氏學說為依歸,則是當時過度遵奉亞氏學說的負面影響。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亞里斯多德主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