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假聲 - 教育百科
ˇ
  • 漢語拼音 jiǎ shēng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ǎ shēng
解釋:
成人的最高聲區之一。演唱時通過有意識的控制,而只使部分聲帶發生震動所發出來的聲音,這種聲音比整個聲帶都震動的真聲更高更弱,且音色有一種晶亮、透明的感覺。在中國傳統戲曲中稱為小嗓,也稱為細口,如京劇的青衣。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假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Falaetto
作者: 李小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音樂術語。假聲是指超過男性聲樂家正常音域的聲音。一般男性是用全聲(Full Voice)或胸聲(Chest Voice)來演唱,但有些男高音為了要把音域擴展至高音部,達到女低聲或高次中音(Counter Tenor)的聲域,更發展假聲唱法。假聲的音質比真聲輕,它沒有全聲宏厚。十六世紀的複音音樂,其高音部份(尤其是女低音部)常由男性演唱,並由男童演唱女高音。直到十九世紀教堂唱詩班才有女性加入合唱,高音部份才開始由女性擔任。十七至十八世紀的歌劇也盛行男唱女音(Castrati),直到1830年仍然有男高音用假聲演唱。今日只有英國仍保存假聲唱法的傳統,近代有些美國黑人流行歌曲及搖滾樂歌手也使用假聲唱法。
參照:
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1986.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假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