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躄 - 教育百科
ˋ
  • 部首 ㄗㄨˊ
  • 部首外筆畫 13
  • 總筆畫 20
  • 漢語拼音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仆倒、跌倒。晉.釋法顯《佛國記》卷下:「王來見之,迷悶躄地,諸臣以水灑面,良久乃蘇。」
[名]
瘸腿,兩腳殘廢不能走。《禮記.王制》:「瘖、聾、跛、躄、斷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唐.孔穎達.正義:「躄,謂足不能行。」漢.枚乘〈七發〉:「當是之時,雖有淹病滯疾,猶將伸傴起躄,發瞽披聾而觀望之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phih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臉朝下仆倒。
  2. [[動] ] 跌在地上。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