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城隍 - 教育百科
ˊ
ˊ
  • 漢語拼音 chéng huáng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éng huáng
解釋:
  1. 古代原指城牆和護城河。後來神格化成為縣、府等地方的神祇,職掌該轄地的善惡巡察、陰間冥判的事務。
    【例】城隍廟的陳設較一般廟宇陰森。 △城隍爺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城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éng huáng
解釋:
1.城牆及護城河。泛指城池。《晉書.卷一○四.石勒載記上》:「時城隍未修,乃於襄國築隔城垂柵,設鄣以待之。」《全唐詩.卷八○六.寒山詩三○三首之一六九》:「儂家暫下山,入到城隍裡。」
2.守護城池的神。見《北齊書.卷二○.列傳.慕容儼》。歷代多有奉祀,至明太祖始大行封賞,稱祇以各府州縣之名,儼然為陰間王朝。職掌也擴大為護國安邦、調和風雨、翦凶除惡,並管領死人亡魂等事,而官吏赴任,依例須至城隍廟前宣誓就職,以求庇佑,成為民間信仰的重心。而清明、中元和十月朔有城隍出巡,據說可保閤境平安。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城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李豐楙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城隍為道教神名。據說由〔周禮〕臘祭八神之一的水(即隍)庸(即城)衍化而來。道教將城隍列入地祇。〔太上老君說城隍感應消災集福妙經〕中說他是「剪惡除凶,護國安邦」之神。〔道門定制〕又以城隍為管領之神,通常道教以城隍為幽冥世界府縣地方之神,在全國各地都因其行政級別,設有城隍廟,恭奉城隍爺及兩旁的執事官吏,掌管人的功德、壽算,成為陽間地府之外,民眾所敬畏的地祇。臺灣各縣市也都建有城隍廟,至今仍為民眾所敬畏,依時祭祀。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城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Sîng-hông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城池。城牆及護城河。
  2. [[名] ] 城隍爺。守護城池的神。受明太祖封賞,職掌擴大為護國安邦、調和風雨、剪凶除惡,並管領死人亡魂等事情,成為民間信仰的重心之一。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城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