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民間信仰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ín jiān xìn yǎng
解釋:
社會大眾所信仰的宗教,通常較不具系統性教義與儀式,如媽祖信仰、王爺信仰、社神信仰等,同時也包括占卜、咒術等活動。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民間信仰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李豐楙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民間信仰指民間基於安身立命信仰需求所表現的宗教心態。基本上這與道、佛兩種組織性宗教有關,卻又表現出較素樸而普化性的信仰方式,它表現於宮廟神明、節慶祭典的信仰習俗中,也在家庭及個人需要時,表現為諸般生命禮儀中的思想行事。在中國傳統宗教中,較有組織的道、佛二數多以教團在特定的宮觀、寺院中,根據創教及弘教者所創發的教義、制度,實踐其修持及儀式行為。相對於此,民間信仰較近於通俗化的道、佛二教,這是傳承自閩、粵地區的信仰習俗,而有在家的齋教和道教、法派,與不同籍屬的移民聚落密切結合。在聚落中凡有公廟、角頭廟所崇奉的神明,根據主祀、附祀及陪祀神的千秋聖誕而有定期、周期的活動,並配合節慶,此即是「年例」。這類信仰習俗多由寺廟中的執事人員自行舉辦,而較隆重的則需委請專業的在家道士、法師主持,如作三獻、禪斗或建醮之類,這是道教或法派根據其專長,為聚落進行公開的、集體的信仰行為。除此之外,道教或法派、齋教等地為聚落內的居民執行其宗教職能,在生命儀禮中從出生、成人、婚娶以至於死亡,也都是傳統禮俗與宗教人士密切結合,而成為信仰行為:諸如婦女妊振的法術,如安胎、栽花換斗等,需由紅頭法師執行;在成長過程中保重度厄也有諸多度生的紅頭法,閻山法派(含三奶派、普曆派、法主公派等)所行的即是較素樸的道法;也可由乩童或紅姨等降神處理。等成年或婚嫁時,要「拜天公」,則道士、法師也可幫忙完成叩謝天恩的報謝儀式。道教、佛教與帝民生活的關係,就是民眾可以自行執行,但是除根據傳統禮俗外,大多會委請宗教人士,特別是涉及生命的終極問題時,諸如喪、祭之類,在宗籍優占區的烏頭道士、漳(部分)及粵客優占區的齋教香花僧,就常成為主持拔度、超薦等「作功德」的重要人物。所以臺灣的民間信仰,從私的「家庭的」到公的(集體的),雖不像道、佛二教之有傳承的教義、制度,卻也共同擁有其文化認同,基於相同或相近的宇宙觀、生命觀,針對生命中諸般關口進行相關的儀式:其中較簡單的固可由民眾自行處理或根據禮俗而行;但是一旦涉及神恩的祈求,就習慣委由道、佛二教來執行,因為神職者確是擁有其專業的職能,也較能深入理解諸種禮儀的儀式及意義。這種信仰型態由初期的「內地化」逐漸適應臺灣的自然、人文環境,而有「本地化」的傾向,也就是臺灣至今已有其民間信仰,是一種兼含有在家道、佛及儒教,並有深厚民俗色彩的信仰習俗。綜言之,民間信仰崇拜的對象,包括膜拜自然、崇拜聖賢、敬拜祖先、酬拜鬼魂四方面。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民間信仰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