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勞動說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heory of Labour
作者: 郭禎祥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勞動說以為初民的藝術品多半非產生於純粹審美的動機,而是為了達到某種實際目的而作。在這種「實際目的」中,勞動占了很大的分量。原始藝術乃是在初民的共同生活中產生,完全出自於個人之手者很少,因此它是一種社會的現象或社交的產物,而非個性的表現。勞動乃藝術的本源,最初的藝術為直接受初民勞動影響而發達。以古代詩歌為例,它所具有的自然的節奏,原是初民在勞動生活中隨興創造而成。〔禮記.曲禮〕鄭玄注曰:「古人勞役必謳歌,舉大木者呼邪許。」芬蘭學者赫恩(Hirn)亦認為北美印第安人及黑奴的舞蹈動作,便是他們狩獵鳥獸動作的一種練習。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勞動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