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珊瑚白化 - 教育百科
珊 | |
瑚 | |
白 | |
化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Coral Bleaching |
日期: | 2002年2月 |
出處: | 環境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珊瑚失去共生藻,而顏色變白的現象。在正常的環境中,珊瑚組織內含有許多共生藻,因而呈現綠、藍、褐、黃、紅等各種不同的色彩,共生藻也對珊瑚的營養、代謝和生長有密切的關係。當珊瑚遭受環境改變的壓力時,這種共生關係就會被破壞,導致珊瑚失去共生藻而白化。引起珊瑚白化的因子包括:水溫、鹽度、光度的改變和氣候變遷等。造礁珊瑚通常生長在水溫20~28℃的海域,水溫高於28℃或低於20℃,以及聖嬰效應(El Nino effect)導致水溫升高的現象,都可能引起珊瑚白化;長期處於光度不足或黑暗環境中、紫外線太強,也會引起珊瑚白化。大量降雨或淡水流入珊瑚礁區,使海水鹽度迅速降低,則可能造成大範圍的珊瑚白化。珊瑚白化是海洋污染的一個例子,它會減低珊瑚礁的生產力,破壞珊瑚礁生態系的平衡,並且危及珊瑚礁生物的生存。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珊瑚白化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