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印象樂派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mpressionism
作者: 李小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藝文流派。這名詞是指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在十九世紀後期至二十世紀初期的音樂風格。印象派本來是十九世紀後期在法國所流行的一種繪畫風格,這種風格是以莫內(Monet, 1840-1926)的名畫《印象日出》(Impression: Soleil Levent)為代表。印象派畫家企圖捨棄傳統的線條輪廓描繪法,他們以探討彌漫於自然界的色彩和光為目標。他們相信色和色之間的明暗光度能營造出一種朦朧的視覺幻影,這種幻影造成的「印象」是與自然界的光和色有關。很多樂評家認為德布西的音樂風格尤其是和聲的感覺上與視覺藝術的印象派繪畫很相似,因為他的樂曲對音的彩度處理特別精緻,不只講究配器色調的等次,同時還注重和聲的色澤變化。他的旋律沒有高潮,靜態地環繞在一個特定的音高上,用和聲的堆積來引出音形的變幻,因此不必使用清楚的旋律輪廓。德布西的印象音樂重要作品包括:《牧神的午後》(L´après-midi d´un Faun, 1894)、《貝利亞與梅麗桑》(Pelléas et Mélisande, 1893-1902)和《鋼琴前奏曲》(Préludes for Piano, 1910-1913)等。除了德布西外,拉威爾(M. Ravel, 1875-1937)也被人認為是印象樂派的作曲家,但拉威爾的音樂與德布西不同,他講究節奏與樂句結構。曾受印象樂派影響的作曲家包括巴爾托克(B. BartÓk, 1881-1945)、梅湘(O. Messiaen, 1908-1992)、李蓋悌(G. Ligeti, 1923-)和克倫姆(G. Crumb, 1929-)。
參照:
《Encyclopedia of 20th Century Music》、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1986、《西洋美術辭典》雄獅出版社。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印象樂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