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褐斑白尼參 - 教育百科
褐 | |
斑 | |
白 | |
尼 | |
參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褐斑白尼參Bohadschia marmorata又叫圖紋白尼參,屬於海參科Holothuriidae。動物身體呈臘腸形,具有20隻楯狀觸手,為灰褐色,體長約15公分,寬約3.5公分,體壁薄。管足稀疏,集中在腹部,排列不規則,背部有稀疏的疣足。背部有左右兩列對稱但不規則的連續性大斑塊。腹面顏色淡,為灰白色。肛門周圍為深褐色。 骨針為各式短分枝的小型杆狀體,長度10~30μ。背面骨片為繁簡不同的花紋樣體或X形體;腹面骨片為卵形、餅乾形或啞鈴狀顆粒體以及分枝短的杆狀體或X形體。動物生活在珊瑚礁海域潮間帶,特別是多細沙的潮池中。主要濾食細珊瑚沙中的有機物為食,身體常被沙掩蓋,很少曝露。夜行性。此物種為熱帶海域的重要食用海膽,在托列斯海峽稱為「沙魚」或「白魚」,西沙群島漁民稱牠為「白尼參」。 本物種分布在印度-西太平洋的海域,像是:馬斯開里恩群島,菲律賓群島,北到日本琉球群島,南到澳大利亞北部,南太平洋群島等。在臺灣地區的分布,目前僅恆春海域的萬里桐有記錄,但數量稀少。 |
|
知識 1: 骨針狀(Spicules or Ossicles) |
|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褐斑白尼參 | |
中文門名: | 棘皮動物門 |
中文屬名: | 白尼參屬 |
紀錄類別: | 無脊椎動物棘皮知識單元 |
中文科名: | 海參科 |
棲所環境: | 珊瑚礁區 |
拉丁種小名: | marmorata |
拉丁屬名: | Bohadschia |
中文綱名: | 海參綱 |
拉丁界名: | Animalia |
拉丁科名: | Holothuriidae |
拉丁門名: | Echinodermata |
學域-大分類: | 動物-棘皮動物類 |
分布深度: | 0~1m 潮間帶及潮池 |
中文界名: | 動物界 |
世界地理分布: | 馬斯開里恩群島 |
台灣分布地點: | 墾丁的萬里桐 |
中文目名: | 楯手目 |
拉丁目名: | Aspidochirotid |
拉丁綱名: | Holothuroidea |
授權資訊: |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褐斑白尼參 |
英文名: | Bohadschia marmorata |
描述: 褐斑白尼參Bohadschia marmorata又叫圖紋白尼參,屬於海參科Holothuriidae。動物身體呈臘腸形,具有20隻楯狀觸手,為灰褐色,體長約15公分,寬約3.5公分,體壁薄。管足稀疏,集中在腹部,排列不規則,背部有稀疏的疣足。背部有左右兩列對稱但不規則的連續性大斑塊。腹面顏色淡,為灰白色。肛門周圍為深褐色。 骨針為各式短分枝的小型杆狀體,長度10~30μ。背面骨片為繁簡不同的花紋樣體或X形體;腹面骨片為卵形、餅乾形或啞鈴狀顆粒體以及分枝短的杆狀體或X形體。 |
|
分布: 本物種分布在印度-西太平洋的海域,像是:馬斯開里恩群島,菲律賓群島,北到日本琉球群島,南到澳大利亞北部,南太平洋群島等。在臺灣地區的分布,目前僅恆春海域的萬里桐有記錄,但數量稀少。 |
|
作者: | 李坤瑄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