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丘吾子三失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丘吾子三失」是丘吾子自認的三項損失,見〔孔子家語.致思〕。內容說孔子去齊國途中,聽見有人的哭聲非常悲傷,卻和失去親人者哭喪的悲哀不同,於是趕上前去,看見一個人拿著鐮刀,穿著素服在哭,因而問他的姓名,並問這不是下葬的場所,為什麼哭得這麼傷心。那個人說名叫丘吾子,因為有三項損失,年紀大了方才悔悟,已經不可追挽,所以才哭。孔子問他是那三項損失,他說:我年輕時追求學問,走遍天下,及至回到家鄉時,已經失去了父母(即父母在其外出時亡故),是第一個損失;年長後曾經奉事齊君(即為齊國之臣),然而齊君驕傲奢侈,不重視士人,使我奉獻君侯,治理國家的志節不得發揮,是第二個損失;我一生喜歡交朋友,而今已和朋友散失,是第三個損失。又說:「樹欲靜而風不停,子欲養而親不待」,時間過去就不會回來,我永遠看不見父母了,於是投水而死。
  丘吾子的三項損失,以不能再見父母、盡人子孝養之責最使他傷心,孔子因而提醒弟子們說:你們最好記住這個教訓!此後弟子們辭別孔子,回家養親的有十分之三。這就是說:求學是求本身的進步,本是好事,但若只顧求一身上進,失去奉養父母的機會,將是終身的憾事。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丘吾子三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