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嗄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ㄎㄡˇ
  • 部首外筆畫 10
  • 總筆畫 13
  • 漢語拼音 áshà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à
解釋:
[形]
聲音嘶啞。《老子》第五五章:「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注音:
漢語拼音: á
解釋:
[歎]
表疑問或反詰的語氣。如:「嗄!有這種怪事?」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狼吞虎嚥。指吃得很急、很快。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ㄕㄚˋ

1. 聲音嘶啞。《玉篇.口部》:「嗄,声(聲)破。」《老子》第四八章:「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2. 以菜餚配飯。《石點頭.卷一二.候官縣烈女殲仇》:「我做娘的,只是一碗莧菜湯,勉強嗄飯。」《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四:「山東酒店沒甚嗄飯下酒,無非是兩碟大蒜,幾個饃饃。」亦作「下飯」。

㈡ㄚˊ

表疑問或反詰之語氣。如:「嗄!有這種怪事?」

注音: ㈠ㄕㄚˋ ㈡ㄚ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嗄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