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恫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tōng |
解釋: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dòng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恫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tōng |
解釋:
[動] 傷痛、哀痛。《詩經.大雅.桑柔》:「哀恫中國,具贅卒荒。」《文選.張衡.思玄賦》:「尚前良之遺風兮,恫後辰而無及。」 [名] 悲痛。《聊齋志異.卷二.嬰寧》:「君倘不惜煩賣,使地下人消此怨恫。」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dòng |
解釋:
參見「恫喝」、「恫嚇」等條。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恫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ㄊㄨㄥ 1. 傷痛、哀痛。《說文解字.心部》:「恫,痛也。」《詩經.大雅.桑柔》:「哀恫中國,具贅卒荒。」漢.鄭玄.箋:「恫,痛也;哀痛乎中國之人,皆間繫屬於兵役。」漢.張衡〈思玄賦〉:「尚前良二亦風兮,恫後辰而無及。」 2. 呻吟。《說文解字.心部》:「恫,一曰呻吟也。」唐.顏師古《匡謬正俗.卷六.恫》:「今太原俗呼痛而呻吟謂之通喚,何?答曰:……今痛而呻者,江南謂之呻喚,關中謂之呻恫,音同。」 3. 悲痛。《後漢書.卷四.孝和帝紀》:「朕寤寐恫矜,思弭憂釁。」《聊齋志異.卷二.嬰寧》:「君倘不惜煩賣,使地下人消此怨恫。」 ㈡ㄉㄨㄥˋ 1. 恐懼。《史記.卷六九.蘇秦列傳》:「恐韓、魏之議其後也,是故恫疑。」唐.司馬貞.索隱:「上音通,一音洞。恐懼也。」 2. 「恫喝」:虛張聲勢,恐嚇他人。明.鄒元標〈明南京刑部尚書敬吾魏先生行狀〉:「陸公鳯儀實欲借此恫喝臣僚。」《文明小史》第四二回:「康太尊幫著他說了許多好話,又拿話恫嚇制臺,要求制臺立刻請令。」亦作「恫嚇」。 |
|
注音: | ㈠ㄊㄨㄥ ㈡ㄉㄨㄥˋ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恫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