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埃及豔后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léopâtra
作者: 薛英娜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原名為《埃及之夜》(Une Nuit d´Egypte)。為獨幕的芭蕾舞劇。佛金(Fo-kine)負責編舞及編劇;配樂則由名音樂家安藍斯基(Aransky)擔綱。此舞作於1908年3月21日在聖彼得堡的馬林斯基劇院(Maryinsky Theater)首演,集合了帕芙洛娃(Pavlova)、尼金斯基(Nijinsky),蓋爾特(Gerdt)及 樸利歐伯瑞金斯卡(Preobrajenska)……等大牌舞星擔綱演出。是一則埃及浪漫的愛情故事,描述埃及女王可利歐帕璀(Cleopatra)及她的奴隸亞蒙(Amoun)之間的一段情。亞蒙是一位即將面臨死亡的男子,女王卻對他產生了情愫……。這支舞碼有另一加長的版本,配樂上除了安藍斯基原有所作的部份外,加長的版本則由音樂家泰尼耶夫(Taneyev)、林姆斯基.高沙可夫(Rimsky-Korsakov)、葛令卡(Glinka)及葛拉祖諾夫(Glazunov)完成,舞台亦由巴克斯特(Bakst)重新設計。於1909年6月22日在巴黎的夏特萊劇院(Théâtre du Chatelet)由帕芙洛娃(Pavlova),佛金(Fokine),卡莎薇娜(Karsavina)及尼金斯卡(Nijinsky)等領銜演出新的加長版本。由魯賓斯坦(Rubinstein)指揮。
參照:
Lincoln Kirstein《Dance》1938、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埃及豔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