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食人鯊 - 教育百科
ˊ
ˊ
  • 漢語拼音 shí rén shā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í rén shā
解釋:
動物名。食人鯊目真鯊科。體強壯而肥大,呈紡錘形,尾鰭大形,後緣為彎月狀。口裂廣,口角有脣溝,鼻孔小。體藍灰色,最長可達十一公尺。以鯖、鱈.狗鯊等為主食,喜攻擊狀似食物的東西,並將其整個吞下。分布於溫暖海域,以卵胎生繁殖。也稱為「大白鯊」。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食人鯊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食人鯊
英文名: Carcharodon carcharias
描述:
體呈紡錘型,軀幹較粗壯。頭一般長。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尾柄具側突。吻較短而尖突。眼中大,圓形,無瞬膜。前鼻瓣細小突出;無口鼻溝或觸鬚。口裂寬,弧形,下頜極短,口閉時露齒;頜齒大型,邊緣具鋸齒,前面齒窄長而如鑽子狀,側面齒側扁如刀狀,往後則漸低小,齒無小齒尖。噴水孔微小,有時消失。背鰭2個,第一背鰭稍大,起點與胸鰭後端相對或稍中,後緣凹入,上角略尖圓,下角微尖突;第二背鰭很小,起點與臀鰭起點相對,後緣微凹入,上角鈍圓,下角微尖突;胸鰭寬大型,鐮刀狀,後緣微凹入,外角鈍尖,內角鈍圓;尾鰭寬短,尾椎軸稍上揚,上尾叉較長大,由上葉、尾椎軸及下葉中後部組成;下尾叉較短小,由尾鰭下葉前部的突出部分組成。體背側青灰色,或暗褐色,或近黑色;腹側淡色至白色。胸鰭腋上具一黑色斑塊;腹鰭白色,前部具一青灰色斑塊;背鰭、胸鰭和尾鰭後部暗色。
分布:
分布於世界各大洋之沿岸海域。臺灣南部、東部及東北部海域均有分布。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