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掄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揮動、旋動。如:「掄刀」、「掄拳」、「掄掌」。 |
|
注音: | |
解釋:
選擇。如:「掄才」、「掄魁」。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掄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lūn |
解釋: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lún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掄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lún |
解釋:
[動] 選擇。《說文解字.手部》:「掄,擇也。」《國語.晉語八》:「君掄賢人之後,有常位於國者而立之。」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lūn |
解釋:
[動] 揮動、旋動。如:「掄刀」、「掄拳」。《兒女英雄傳》第十六回:「鄧九公聽了,掄起大巴掌來,把桌子拍的山響。」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掄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相關資料連結 |
南四縣 |
|
釋義:
|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掄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ㄌㄨㄣˊ 選擇。《說文解字.手部》:「掄,擇也。」《周禮.地官.司徒》:「凡邦工入山林而掄材,不禁。」《國語.晉語八》:「君掄賢人之後,有常位於國者而立之。」 ㈡ㄌㄨㄣ 1. 揮動、旋動。如:「掄刀」、「掄拳」。《三國演義》第七四回:「龐德勒回馬掄刀趕來,忽聽得本營鑼聲大震。」《兒女英雄傳》第一六回:「鄧九公聽了,掄起大巴掌來,把桌子拍的山響。」 2. 舉著、持著。《元刊雜劇三十種.泰華山陳摶高臥雜劇.第四折》:「現如今山鬼吹燈顯像,野猿掄筆題牆。」《紅樓夢》第八一回:「寶玉掄著釣竿等了半天,那釣絲兒動也不動。」 |
|
注音: | ㈠ㄌㄨㄣˊ ㈡ㄌㄨㄣ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掄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