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滿性 - 教育百科
完 | |
滿 | |
性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Perfectibility |
作者: | 但昭偉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完滿性」是認為人依其本性可靠自己達到完美無缺狀況的主張。 這個主張的背景是基督教的人性觀。根據〔聖經.創世紀〕,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受了蛇的誘惑而犯了上帝的戒律,上帝因此譴責人類,讓人類的子子孫孫永遠帶著原罪(original sin)來到世上,只有靠著神的恩典(divine grace)才能免除人的原罪而達到無缺陷的境界。依這個說法,人是不可能靠著本身的力量來完成其完滿性。但某些基督教派不同意這個說法,認為人可依其本身和社會的力量,漸臻人性的完美,因此提出「完滿性」的概念,並且相信人性正在走向完美的途徑。 中國儒家主張人可以透過本身的力量來達到人格完滿的境界,「人皆可以為堯舜」正代表著這種想法。〔大學〕的第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也說明了至善無缺陷的境界是大人之學的終極目標,即是由本身努力加上學習中的社會因素,可以使人達到完美的境界,和後一種基督教派的主張相同,不過儒家的主張出現的較早。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完滿性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