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宴席曲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Yen Hsi Ch´ü
作者: 巫允明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一、撒拉族傳統民間舞蹈。流傳於甘肅省臨夏、青海東部農區的撒拉族聚居地區。撒拉民族信奉伊斯蘭教,多歌而少舞,只在婚禮或家人歡聚時進行該舞以自娛。舞蹈開始時以兩名男青年離席相對邊歌邊舞。逐漸加入男青年圍宴席歌唱起舞。歌詞內容多為喜慶的祝福與賀詞,每唱至歌曲最後一句時,由宴席上所有參加的人合唱。隨著歌舞氣氛逐漸熱烈,男青年們便開始轉向與父老以至哥嫂等長者相對歌舞的邀請,這時歌舞氣氛便進入了最高潮。人們在歌舞中充滿了粗獷的舞姿和歡笑、吶喊。歌舞者可隨興致時時替換、增減,這種狂歡式的歌舞可長至通宵達旦。舞蹈基本分為兩類:通常一類為對勞動與生活的模擬性舞蹈;水平較高一類,是在前一類中加入了若干拳術技藝,使之成為帶有表演色彩的家宴舞蹈。二、回族民間婚禮及家宴中的歌舞。流傳於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青海等省回族聚居地區。《宴席曲》一般以歌唱為主,舞蹈動作只在歌曲每段末尾的合唱時,由男子圍繞宴席進行簡單的舞動以起助興作用。該舞作為表演性時,由多名技藝高超的歌舞高手邊繞席歌唱邊做大幅度,具有程式化的動作:〈鷂子翻身〉、〈雁落平沙〉、〈鳳凰點頭〉、〈犀牛望月〉、〈老爺抽刀〉等。歌舞的其它細節部分,參看撒拉族《宴席曲》。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宴席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