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斑尾刺鰕虎 - 教育百科
斑 | |
尾 | |
刺 | |
鰕 | |
虎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斑尾刺鰕虎 |
英文名: | Acanthogobius ommaturus |
描述: 第1背鰭:Ⅸ~Ⅹ;第2背鰭:19~22。臀鰭:15~18;胸鰭:20~22;腹鰭:Ⅰ/ 5;尾鰭:16~17。縱列鱗 57~67;橫列鱗 16~20;背鰭前鱗 27~30。鰓耙3~4+8~9。體長為體高的5.8~9.3倍;為頭長的3.4~5.9倍。頭長為吻長的2.7~3.4倍;為眼徑的4.5~7.4倍;眼間距的5.6~.87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6~2.5倍。體延長,魚體前部分呈圓筒狀,後部側扁且細。尾柄粗短。頭寬大,稍平扁,頭部具有3個感覺管孔。臉頰具有3條感覺乳突線。吻較長,圓鈍。眼小,上位,眼下具有1條斜向上唇的感覺乳突線。兩眼間隔平坦,等於或稍小於眼徑。鼻孔每側兩個,分離:前鼻孔具有短管;後鼻孔小而圓。口大,前位,上頜稍長於下頜,口裂向後延伸至對應於眼睛前緣或稍後。上頜具尖細齒1~2行,下頜齒2~3行。鋤骨無齒。唇厚,發達。舌大,游離,前端呈截形。臉頰有一長方型皮突,後緣微凹。鰓孔寬大。鰓蓋骨上方具有3個感覺管孔,前鰓蓋骨後緣具2個感覺管孔。背鰭2個:第1背鰭起於胸鰭基部後上方,基底短,後端不會延伸到第2背鰭起點;第2背鰭基底較長,平放時不延伸至尾鰭基部。臀鰭起點在第2背鰭的第4、5鰭條基部的下方。胸鰭尖圓形。腹鰭小,基底小於腹鰭全長的1/2,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個圓型吸盤。尾鰭尖長,等於或稍小於頭長。體呈淡黃色,在中小個體的體側常具有數個黑色斑塊;背側為淡褐色;頭部有不規則暗色斑塊;臉頰下緣淺色。第一背鰭為淡黃色,上緣呈橘黃色;第二背鰭有3~5縱行的黑色點紋;臀鰭淺色,下緣呈橘黃色;胸鰭和腹鰭為淡黃色,下緣呈橘黃色,基部有1個暗色斑塊,後方有白色半月形條紋。較大個體的暗斑則不明顯。長身鯊(Acanthogobius hasta)為同種異名。(林上智、林沛立編寫 2012/10) |
|
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海域,包括臺灣、日本及中國大陸。臺灣分布於西北部及西部等。 |
|
作者: | 臺灣魚類資料庫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