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山足面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ediment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主要是指乾燥或半乾燥地區的地形演育過程中,山坡的組成物質因風化被往下坡搬運,而堆積於坡腳,形成平直但有顯著的坡度(約為1%至7%)的邊坡,便稱為山足面。如果幾個山足面相連接,則形成一個山足平原(pediplain)。
  山形牆在地形上所表現的,有下列數特徵:
  (1)母岩(指原來的岩層)及其所產生的山形牆接觸處,形成一個坡度的改變,上坡陡而下坡緩。
  (2)山形牆伸展到山地內部的一部份,有如海之深入內陸成海灣。
  (3)礫岩沖積扇(rock fan):山地溝澗出口時,在出口處形成一小扇形地,此扇形地因均為岩礫組成,故稱礫岩沖積扇。
  (4)在平坦的山足面之上,可見侵蝕後殘餘的地形,矮小而頂圓,稱島丘(inselberg)。由山形牆與山足平原的產生與發展,而導致地形逐漸均夷的作用,總稱之為山形牆化作用(pediplanation)。這一作用是乾燥地區地形演化的主要動力。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山足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