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轉踏 - 教育百科
ˇ
ˋ
  • 漢語拼音 zhuǎn tà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uǎn tà
解釋:
一種流行於宋代的歌舞。表演形式由宋代說唱技藝發展而來,以一詩一詞歌詠一事或分詠多事,邊歌邊舞,演前有勾隊詞,後有放隊詞。為元代劇曲的先導。也稱為「傳踏」。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轉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huan T´a
作者: 劉鳳學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音樂舞蹈類型。宋朝(西元960∼1279)時代,一種歌舞表演形式。又稱《傳踏》、《纏達》。《轉踏》的結構與歌舞配合形式,是以一詩一詞交替出現為主體;即兩首不同的曲詞循環反覆。唱時伴以舞蹈。通常以一詩一詞為一節,一節演一事件,也有合若干節而演唱一事,如《拂霓裳傳踏》,即敘述前朝開元(西元713∼西元741)及天寶(西元742∼西元755)遺事。
參照:
《碧雞漫志》、《夢梁錄》。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轉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