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擬情作用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mpathy
作者: 李琪明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擬情作用在心理學中指一種以己度人的作用;通常有兩層涵義:指在人際交往中,彼此感情的相互回應,即一個人感知對方的某種情緒作用時,體會其所以如此的心理狀況;如是便要把自己置於另一個人位置上,設身處地體會那個人的心理歷程。
  「擬情」一辭源自於德國美學,指將個人感情投注於事物或工作的一種心理歷程。譯為「移情作用」,是把物「擬人化」作用。十九世紀後美國將之引用於心理學的領域,尤其一九三○年代以來,擬情作用已成為人格理論以及社會心理學的重要名詞。
  擬情作用包含三個要素:一是先排除自己的主觀,正確了解別人的特殊感覺或情緒;其次要有感知的模式以形成抽象的概念;最後則要能將此感覺與情緒表現出來。這三要素形成了擬情作用的一連串過程,缺一不可。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擬情作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