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時間要素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ime (When)
作者: 盧玉珍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拉邦動作分析名詞。 是指動作中、一種突發的(Sudden)與綿延持續的(Sustained)兩極化質感。其中雖涉及量化速度的快慢,但並非其討論的重點。綿延持續的時間質感,常見於海濱渡假客的動作上;假期間的享受似乎與一種展延的、費時的決定,同時並存出現。相反地,一種直覺的「啊!哈!」則是經由繁瑣的思考過程後,突然找到答案,一擊中的之時間質感。此乃基於推理過程中,靈感的出現源自過往的經驗與資訊的累積,所以以一種直覺的決定,導致身體動作在適當的時機(When)作了改變。另外,警匪片中常有大企業家子女被綁架的情節,在與綁匪談判時,觀眾常見到企業家「急欲」知道兒女下落的著急模樣。而綁匪常不確定其計劃能否如願,因此,小心翼翼地拖延談判時間。其中,大企業家的動作大半被強調為急躁的、迅捷的、神經性的暴跳如雷。另一方面,綁匪則可能以玩撲克牌等拖延戰術,以達到目的。在這幕戲中,雙方均經歷了等量的時間長度,但是反應時間的質感卻完全相反。
參照:
Irmgard Bartenieff & Doris Lewis《Body Movement Coping with the Environment》1980、Cecily Dell《A Primer for Movement Description: Using Effort-Shape and Supplementary Concepts》1977、Rudolf von Laban《The Language of Movement》1974 &《The Mastery of Movement》1971(first published in 1947)Rudolf von Laban & F. C. Lawrence《Effort》1974、Vera Maletic《Body-Space-Expression》1987、《The LMA Compendium》1990.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時間要素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