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拉邦動作分析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abananlysis
作者: 盧玉珍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拉邦動作分析名詞。這 是一種系統化的動作觀,透過參予性觀察法(實察法),意圖瞭解人類動作的意義與其結構之原理原則,作為分析人類動作質感之工具、並延伸為以動作為主之溝通、創作、教育等領域的研究依據。此一系統架構了一套「客觀」的「語言」,範圍以描述一部份文化所未能制約的動作內容與質地為限;因之,其「語言」本質為描述性質的,而非詮釋性的。拉邦動作分析是一個活的系統,其中心理念堅信:內在意圖與外在表現的關聯性、強調動作為一身心合一的過程。此一理念植基於四大類動作因素:身體(Body)、勁力(Effort)、形(Shape)和空間(Space)。而其探索的方法,則可以由問問題著手:身體作了什麼動作(Body-What)﹖如何作那些動作(Effort-How)﹖動作發生於何處(Space-Where)﹖為什麼作那些動作(Shape-Why)﹖拉邦動作分析在美國,最早(1965)附屬於拉邦舞譜局。直到1978年,芭田妮芙綜合其個人創作之「範本」(Bartenieff FundamentalsTM)與拉邦的動作分析法,於紐約創立拉邦╱芭田妮芙動作分析所(LIMS),而獨立於拉邦舞譜之外,不過在分析與描述的過程中,舞譜的應用並未因此而消失。
參照:
Ed. Groff ""Laban Movement Analysis: Charting the Ineffable Domain""《JOPERD》66  February 1995、Irmgard Bartenieff, Peggy Hackney, Betty True Jones, Judy Van Zile, and Carl Wolz. ""The Potential of Movement Analysis as a Research Tool: A Preliminary Analysis""《Dance Research Journal》16/1, Spring 1984: 3-13、Peter Madden & Judy Gantz. ""Laban Movement Studies: A Program in Body-Mind Education""《The Education Forum》54 , Fall 1989, PP. 117-122、Vera Maletic《Body-Space-Expression》1987、Jean Newlove《Laban for Actors and Dancers》1993、Lisa Ullmann ""The Value I See in Laban´s Ideas""《The New Era in Home and School》40 (5) May 1959, PP. 94-98、盧玉珍〈拉邦動作分析概要〉《1998國際舞蹈理論技巧研習營報告書》頁50∼57。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拉邦動作分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