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曚 - 教育百科
曚 |
|
- 部首 日
- 部首外筆畫 14畫
- 總筆畫 18畫
- 漢語拼音 méng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méng |
解釋:
參見「曚曨」條。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曚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曚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曚曨」:天色昏暗不明的樣子。《集韻·平聲·東韻》:「曚曨,日未明。」唐.杜甫〈西枝村尋置草堂地宿贊公土室二首〉詩之二:「晨光稍曚曨,更越西南頂。」唐.李咸用〈隴頭行〉:「薄日曚曨秋,怨氣陰雲結。」《西遊記》第一回:「譬於大數,若到戌會之終,則天地昏曚而萬物否矣。」 2. 昏昧不明事理。《法苑珠林.卷六四.漁獵篇.引證部.感應緣》:「彼二人自知罪福,知而故犯,唯爾愚曚不識緣報,故以相誡。」清.葉燮《原詩.內篇》:「由稱詩之人,才短力弱,識又曚焉,而不知所衷。」 |
|
注音: | ㄇㄥˊ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曚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