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師範教育的社會文化因素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ocial-Cultural Factors of Teacher Education
作者: 郭玉霞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師範教育的社會文化因素係指影響師範教育政策、目標、課程、學生素質、及資源之文化傳統及社會環境因素而言。這些因素可分為下列三方面來說明:
  第一,社會中的教師職業聲望與地位。教師的職業聲望與地位是文化傳統與當代社會發展現況互動之下的產物。以我國為例,尊師重道的歷史傳統將教師的地位與國君、父母並列,影響到現在,在社會中教師仍享有較高的職業聲望。以歐美國家為例,教師原被視為教僕,時至今日,在功利社會的導向下,教師的地位仍無法與其他的專業地位相較。教師職業聲望與地位會影響就讀師範教育學生的素質與意願。在我國,師範院校仍能招收較高素質及任教意願的學生,師資來源充沛。然而在歐美國家,學生就讀師範教育學程的意願不高,加上教師工作和待遇不盡理想,教師離職率亦高。在這種情況下,師資來源不足,政府不得不降格以求,教師素質普遍低落。
  第二,在社會需求下,教師角色日益擴充,由此導致師範教育目標、課程的改變。傳統的教師擔任傳道、授業及解惑的角色。隨著社會的變遷,社會現象愈形複雜,社會問題叢生。社會大眾逐漸期盼學校教育能解決部分的社會問題,連帶的亦期盼教師負起解決社會問題的責任,亦要求培育教師的師範教育機構針對社會問題增加相關的課程。教師角色的擴充,影響到師範教育目標及課程的變動。
  第三,社會大眾對教師接受專業教育之必要性的看法,會影響到師範教育政策及教師團體的專業地位。以我國為例,一元化與多元化師資培育政策之間的爭議,關鍵在於教師之專業教育受重視的程度,而不同的政策會影響教師團體的專業地位與權力。以美國為例,部分州政府認為教師不需專業教育,由一般教育學程即可培育,影響所及,職前階段的師範教育學程被刪除,教師團體的專業地位亦嚴重地受到影響。
  綜合以上所述,文化傳統與現實社會環境因素的交織,影響到師範教育政策及課程、學生來源等發展。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師範教育的社會文化因素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