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南極杜父魚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Bathylutichthys taranetzi (Balushkin & Voskoboynikova, 1990)
形態:
南極杜父魚除了有較長的鬚及尾鰭上下葉與背鰭、臀鰭的末端相連外,其它的形質則相似於隱棘杜父魚屬 (Psychrolutes)。依此其類緣關係是否併入杜父魚亞目還尚待研究。此魚之外觀形態描述如科同。背鰭有硬棘13枚,軟條28枚;臀鰭有軟條36枚;腹鰭則有3枚軟條;所有的軟條均不分枝。口大而寬圓,端位;鋤骨和腭骨均不具有齒。
分布:
南極洋中南喬治亞島(South Georgia Island)的附近水域。
生態習性:
本科是借由捕獲於南極洋中水深約1,650公尺處的僅有一隻標本所描述的,目前生態習性資料甚少。
利用:
無經濟價值。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亞組: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目:
鮋目(Order Scorpaeniformes)
首目: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亞目:
杜父魚亞目(Suborder Cottoidei)
系: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科:
南極杜父魚科(Family Bathylutichthyidae)
上科:
杜父魚上科(Superfamily Cottoidea)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南極杜父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