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模板匹配理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emplate-Matching Theory
作者: 徐享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模板匹配理論為「組型辨識」(pattern recognition)歷程的一種理論。原來個體對外界事物、圖形與文字的辨識能力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心理能力。一個出生數月的幼兒就能認得母親的聲音笑貌,是個體很早就有的心理能力。有關組型辨識之主要理論有三種:模板匹配理論或名模板比對理論、範型或原型匹配理論(prototype-matching)、及特徵匹配理論(feature-matching)。
  模板匹配理論的觀點,認為外界的事物,只要我們曾經接觸過後,便會在個人腦海中留下印象、烙印或模板。日後當外界的事物再次呈現在眼前時,它的形狀和貯存在腦海中的印象、烙印或模板相匹配或吻合時,就能產生辨識;若不相匹配或不吻合時,就不能產生辨識。
  模板匹配理論是最簡單的組型辨識。依此理論,吾人腦海中存放著許許多多的模板,亦即內在表徵(internal representation),又稱長期記憶。每個內在心理表徵都有其形狀和意義。當外在刺激輸入時,許多內在表徵與之比較,直到刺激與模板匹配時或聯結其意義時才能辨識。
  以視覺為例,光進入眼球內的網膜(retina)上,這是視覺的邊緣系統,布滿敏感的接受外界刺激的細胞,亦即桿狀細胞(rods)和錐體細胞(cones)。這些細胞受到刺激就發出神經訊號並傳遞到腦部,並進行比較傳輸進來的結構訊號與原先已存在腦部的結構訊號,直到匹配完成辨識為止。此比較過程是系列的或平行的比較;前者是先後次序的比較,後者則是同時並列比較。
  一個簡單的模板匹配理論,尚難解釋所有的組型辨識。奈瑟(U. Neisser)提出模板匹配之修正說明。認為個體在進行模板匹配之前,會先對圖形的刺激做處理,處理方式一為局部運作,主要在去除不必要的刺激訊息,另一為常態化運作,主要在改變大小、旋轉角度、去除彎曲,使之成為一個標準的刺激後,再與模板匹配。錢幣收集、核對支票字跡、商品條碼之辨識,皆利用模板匹配理論以為辨識的基礎。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模板匹配理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