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歸因方式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ttributional Style
作者: 鄭芬蘭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歸因方式是指個人對成敗歸因的傾向。個人為自己成功或失敗的行為找出解釋的理由,往往有固定的傾向,而成為一種方式。
  韋納(B. Weiner)以為歸因主要的依據是能力、努力、工作難度、運氣、生理狀態、別人幫助等因素,尤其是前四項,依性質畫分為:內在或外在、可控制或不可控制、穩定或不穩定兩個方向。大致來說能力是內在、穩定而不可控制的;努力也是內在、但不穩定的而可以控制的;工作難度是外在的、穩定的、不可控制的;運氣是外在的、不穩定的、不可控制的(如下表)。
  有些人傾向於對所有成敗均歸於外在因素,如工作難度、運氣或別人的協助,有些人則偏向內在因素,如自己的能力好、努力等。有人則習慣於將成功歸諸於自己,而將失敗諉諸於外在因素所致。於是一個人的歸因方式,就有兩種不同的方向,這種情形較多,將成功與失敗都歸因於一個方向的固然也有,但不如前者之多。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歸因方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