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彈鋏 - 教育百科
ˊ
ˊ
  • 漢語拼音 tán jiá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án jiá
解釋:
鋏,劍把。戰國時代齊國人馮諼,因家貧而要求在孟嘗君門下當食客,起先不受孟嘗君重視,而以粗食待之,馮諼乃倚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孟嘗君乃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的待遇。事見《戰國策.齊策四》。後因用以比喻因處境困苦而有求於人。宋.蘇軾〈浣溪沙.門外東風〉詞:「山頭回首三吳,不應彈鋏為無魚。」清.朱彞尊〈青玉案.清秋滿目〉詞:「青州從事須沉醉,稷下雄談且休矣!回首吳關二千里,分明記得,先生彈鋏,也說歸來是。」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彈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