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食品添加物 - 教育百科
ˊ
ˇ
ˋ
  • 漢語拼音 shí pǐn tiān jiā wù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í pǐn tiān jiā wù
解釋:
食品製造、加工、調配過程中所添加的其他化學物質。如防腐劑、色素、維生素A等。可用以增加色味、營養素含量或防止食品腐敗,但若使用不當,則對人體有害,影響健康。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食品添加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Food Additive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食品係指供人飲食或咀嚼之物品及其原料,而食品添加物是指食品於製造、加工、調配、包裝、運送、貯藏等過程中用於著色、調味、防腐、漂白、乳化、增加香味、安定品質、促進發酵、增加稠度、增加營養、防止氧化或其他用途而添加或接觸於食物之物質。常見食物添加劑之種類有防腐劑、殺菌劑、抗氧化劑、漂白劑、保色劑、膨脹劑、營養添加劑、著色劑、香料、調味劑、黏稠劑、結著劑、乳化劑、溶劑、食品工業用化學藥品、品質改良用、釀造用及食品製造用劑。食品添加物之使用應符合行政院衛生署所公告之「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用量標準」。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食品添加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