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生物防治 - 教育百科
ˋ
ˊ
ˋ
  • 漢語拼音 shēng wù fáng zhì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ēng wù fáng zhì
解釋:
利用他種生物或病毒來消滅或減少植物的有害生物,如病害、昆蟲、雜草的方法。其方式為將寄生物、捕食者引入有害生物的生存環境,以減少其數量。多用於農業害蟲之防治。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生物防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iological Control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主要是指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敵,如寄生者、捕食者或是能令其產生疾病者(細菌、真菌、病毒以及線形動物等,來降低有害生物的族群量。此外,以人工方式製造雄性昆蟲不育(sterile male)以及合成費洛蒙來吸引害蟲等方法,亦可納入生物防治的範疇。
  天敵的選擇可以來自當地的原生種或引進外來種。歷史上引進外來種天敵而有效的達到生物防治目的例子很多,最成功的例是在1988年,由澳洲引起Vedalia瓢蟲到美國加州,來控制在當地危害柑橘的一種介殼蟲。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生物防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