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巴特,安妮.瑪麗 - 教育百科
德 | |
巴 | |
特 | |
, | |
安 | |
妮 | |
. | |
瑪 | |
麗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Debatte, Anne-Marie (1918-) |
作者: | 李小華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法國舞蹈教育家。生於諾曼第,父親為建築師,自幼她的父親就有意栽培她往藝術方面發展。因此,她對劇場、舞蹈和童子軍社團的文化活動培養了濃厚的興趣,曾隨塞利(Jean Serry)、貝爾格(Yvonne Berge)、皮耶波姆(Hidle Peerbolm)、芬可(Heinz Finkel)、魏特(Jean Weidt)、史卻爾(Ludolg Schild)和索蘭納(Janine Solane)等人學習舞蹈。1945年,她在里爾(Lille)創立「Les Cantarelles」舞團,這是一個兼具表演和教育功能的團體。德巴特強調這個舞團不設明星制度,重視成果的共享,不以藝術作為追求名利的工具。因此,她特地選用「業餘愛好者」 作為該舞團特有的精神,雖然如此,這個團體卻具有相當專業的素質與修養,在她的大型群舞作品《第十一小時的目擊者》(Les témoins de la onzième heure, 1964)和《國王的女兒》(Fille de roi, 1967)中,向舞蹈界展現了她對動作、音樂、建築和戲劇的專業修養與表現。1951年,她在里爾成立舞蹈學校,後來又在魯貝士(Roubaix)和都爾岡(Tourcoing)成立分校,藉此她為法國現代舞蹈界培育了許多人才,其中包括李賓斯基(Delphine Rybinski)、巴斯汀(Christine Bastin)、卡里絲(Blandine Calais)、拉蒙特(Andrée Lamotte)和皮給葉(Geneviève Piguet)等人。1986年,在她寫給法國舞蹈家兼舞蹈教育家羅賓森(Jacqueline Robinson)的《論法國現代舞》一信中提到,想了解法國現代舞不能忽略法國二十紀初期的現代藝術、音樂、默劇、舞蹈及教育與時代之間的互動。所以,羅賓森對德巴特的藝術思想視野十分推崇。 |
|
參照: J. Robinson《Modern Dance in France-An Adventure 1920-1970》1997.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德巴特,安妮.瑪麗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