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化學元素。符號為 C。是構成有機物的主要成分。在常溫下,化學性質穩定;高溫時,能與許多元素發生反應,形成各種化合物。在工業和醫藥上的用途甚廣。如:「碳水化合物」、「碳酸飲料」。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碳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tàn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碳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tàn |
解釋:
[名] (carbon,C)化學元素。原子序6。非金屬元素之一。是構成有機物的主要成分,大量存在於生物體中;自然界的碳元素以鑽石、石墨和無定形碳的形式存在。常溫下,化學性質穩定;高溫時,則能與許多元素發生反應,形成許多化合物。在工業和醫藥上的用途甚廣。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碳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Carbon |
日期: | 2002年2月 |
出處: | 環境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碳的原子量為12.01115,原子序為6。它有穩定的同位素12C(98.892%)及13C(1.108%),亦有具放射性的。9C~11C與14C~16C。碳分佈於地表,約佔0.027%,並以三種形式存在:(1)金剛石、(2)石墨和(3)非晶形碳。14C由大氣中的氮與宇宙中子的撞擊而產生,隨後並氧化成為CO2,如此即能以新陳代謝與光合作用的方式進入動物和植物內部。另外,14C的衰退(半衰期為5760年)也被用來作為有機物生存年代之鑑定方法。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碳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thuànn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碳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carbon,C)化學元素。原子序6。非金屬元素之一。為構成有機物之主要成分,大量存在於生物體中;自然界之碳以焦炭、木炭、鑽石、石墨、煤等形式存在。常溫下,化學性質穩定;高溫時,則能與許多元素發生反應,形成許多化合物。在工業和醫藥上用途甚廣。 |
|
注音: | ㄊㄢˋ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碳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