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疕 - 教育百科
ˇ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phí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痂。指傷口或瘡口癒合時所凝結的疤。
  2. [[名] ] 粑。因為乾燥、失去水分所結成薄薄塊狀的東西。
  3. [[名] ] 通常擺在詞尾,表示「小」的意思。
  4. [[名] ] 螺類動物保護自己的硬塊。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頭瘡。《說文解字.疒部》:「疕,頭瘍也。」《周禮.天官.醫師」:「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瘍者造焉,則使醫分而治之。」漢.鄭玄.注:「疕,頭瘍,亦謂禿也。」唐.賈公彥.疏:「疕,頭瘍,謂頭上有瘡含濃血。又云『亦謂禿也』者,禿含濃血者則入疕中;禿而不含膿血者,疕中可以兼之,故云亦謂禿也。」

2.頭痛。《集韻.上聲.旨韻》:「疕,一曰頭痛也。」

3.痂。《字彙補.疒部》:「疕,瘡上甲。」《廣雅.釋言》:「疕,痂也。」

注音: ㄅㄧ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疕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