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癲癇症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pilepsy
作者: 王振德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癲癇症」俗稱羊癲瘋,是一種突發性的腦細胞異常作用,導致暫時喪失意識或特殊的精神狀態。人的腦細胞猶如精微的蓄電池,經常排出定量的腦電流,故有腦波的現象。當腦細胞不正常的發洩大量的腦電流時,將使身體產生痙攣,即癲癇的發作。癲癇的發作現象,可自腦波圖(EEG)顯示出來。至於造成癲癇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確。顛癇病症依其發作的情形,可分為四種類型:(1)大發作:發作前有先兆,患者突然失去意識,肌肉僵直,口吐白沫,呼吸不規則,膚色變白,須經相當時間才能恢復清醒;(2)小發作,發作時間短暫,次數頻繁,眼睫或臉部肌肉輕微抽動、膚色變白、記憶暫失;(3)局部發作:僅呈現局部感覺性的痙攣,如嘴角、手指、腳趾有碰觸的感覺;(4)心理動作性發作:患者發作時突然產生幻覺,接著出現無意義的動作如咂嘴、擦臉、扯衣之動作。
  癲癇症屬身體病弱之一類,患此病症之兒童必須接受適當的藥物治療。由於經常性的藥物治療及活動的限制,常導致情緒不穩,缺乏安全憾、孤僻退縮等情緒問題,亦需特別予以輔導。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癲癇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